访问旧版 | 管理登录


传承的重要方式就是坚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
2022-12-19     (点击: )

中国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为世界文明进步、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卓绝贡献。但是,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无数仁人志士、各种主义、诸多方案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新时代,必须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的重大问题,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的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如此,既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也能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列宁曾说过,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真正做到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并不容易,因为各类具体情况纷繁复杂、变动不居,而要把握好它们,一方面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也就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具体情况进行正确、具体、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需不断提升善于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把握规律的能力。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视域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或活的灵魂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新时代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或活的灵魂以更为具体的内涵,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内容,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具体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这些理念和命题,同科学社会主义中关于人民立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和人民公仆,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实现它们的对接,就建立在这种高度契合性的基础上。这就是古为今用。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是有根由和基础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会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么它就无法前进。关于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人民群众是主体;日用而不觉,是因为发自人民群众内心,潜移默化而不是刻意为之,用之而不觉但失之则不存;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意味着它深入血液、深入骨髓,已成为人民群众深沉的认同。这种共同价值观念,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呈现的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在今天,这种共同价值观念则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即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全人类共同价值能够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实现它们的对接,就建立在这种高度契合性的基础上。这就是推陈出新。
  木欣欣以向荣,贯通旨在扎根中国;泉涓涓而始流,融通旨在深入人心。融通的基础和前提在于贯通,贯通的目的和前景在于融通。在贯通和融通中,需做到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如果没有中华5000多年文明,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如果不坚持中国特色,就不会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河才能源远流长。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也才能更好地传承弘扬。

转自《学习时报》


上一条: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专题深思)
下一条:以文化自信自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长卷
关闭窗口

单位地址:郑州市郑开大道76号河南财政金融学院象湖校区
办公地点:院系办公楼
联系电话:0371-85305232
copyright @ 2025 皇冠welcome登录(官方)APP下载安装IOS/安卓通用版 版权所有


    财金会计之窗

      学院网址
Baidu
sogou